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后收录在2020年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值此讲话五周年之际,我们再次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更加深了我在职业成长过程中对于如何做好一名思政课教师的深刻认识,即:讲好道理,站稳讲台。
2019年6月我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毕业,第一时间就面临着历史学就业难、学科受限、可应聘的学校岗位都极少的难题,正处于“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而幸运的是,恰好赶上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精神的东风,全国的太阳集团1088vip都在大量扩招思政课教师,这给身在迷茫中的我指明了职业发展的一条新道路——放弃历院,选择马院。但这时候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作为跨学科的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之甚少,没有读过相关原著经典,没有进行系统研究,这时候是直接加入马院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还是先试着沉淀自己,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研究来带动自己思考如何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最终艰难抉择下,还是选择沉淀自己。于是,2019年7月我来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理论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的科研工作,在合作导师的帮助下,从“大别山精神”研究开始,一点点查找文献,实地调研,慢慢通过学术研究了解到“在马言马”的真正意义,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门学科与历史学的学科差异和学术范式,同时在观察学习其他思政课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更加深了自己对于思政课教师的理解,就是:讲好道理、站稳讲台。
一、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讲好道理的过程本身就是在进行学术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政课的本质属性。而以往我对这句话的理解非常肤浅,也一度觉得思政课并没有多难讲,特别是对于我所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总是觉得这些近现代史知识,作为历史学出身,哪怕不是近代史专业的我们而言,仿佛也没有那么难。但是在2022年春季第一轮授课的过程中,却发现这门课程并不是我想象中的这么容易。特别是在听到其他有很多年经验的老教师对课程的把握,逻辑的建立,重难点的梳理后,我第一次有了一种原来思政课要讲好还是需要费很大功夫的,我关注的焦点似乎没有在点上。可想而知,第一轮授课的结果连自己都不满意,再次对自己产生了迷茫,我是不是不会讲思政课。同样很幸运,在学院和纲要教研室很多老师的帮助下,一点点明白了“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这句话的真正意义。
理解了这句话,也就知道要讲好一个道理,我需要明白这个道理背后的原因、意义和反思,这其实就是在进行一项学术研究。从查找文献资料,到案例搜集,到逻辑框架的搭建,再到最后道理的总结,一点点抽丝剥茧,找到道理蕴藏的实质,就是在解决学术研究的问题。换言之,为什么思政课要讲道理,其实就是针对一个学术焦点问题进行全面思考,当思政课老师明白这一点,那么你的思政课就不会抓不住重点,找不到焦点,从而出现用历史课思维讲思政课的现象了。
另外,我们常说课堂教学要常讲常新,特别是思政课的教学绝不仅仅只借助于一份PPT那么简单,一定是教师功夫在平时,做好大量的积累工作。这对于跨学科的我们来说,恰好是一个有利的路径,因为学科交叉,我们可以做到思维新、视野广,这对于学生而言增加了课程的吸引力,思政课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课程,而是聚焦了一个个问题意识,这正是学术研究的旨趣。
在我从历院转到马院的近五年间,不仅仅有幸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大发展、大跃进,以及思政课教师的春天,更是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都做到了始终保持初心,取得了一些成绩,发表了一些期刊,主持了一些项目,学会了怎么写教案,拿到了本科优质教学奖二等奖,这对于处在上升期的我而言,是激励更是挑战。目前面临最大的科研困境,就是怎么尽快完成跨学科的全面转向,将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未来马学科的发展方向紧密结合起来,改变以往固有的学科思维,创新思政课堂,通过教学带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将以往多年的历史学科素养、研究范式很好地融合进马理论学科研究,最终实现科研与教学同频共振。
二、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是站稳讲台,站稳讲台的过程本身就是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立德为先,修身为本;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做到理论上清醒,信念上坚定,才能大大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把思政课讲得更有底气、更有自信、更有情怀。
其一,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多次参加各类政治理论专题学习培训、学术研讨、集体备课等活动,补充自身知识短板,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做大自己的“备课资料库”,拓展讲道理的内涵外延。除此之外,借助于西电的红色基因和学校、学院对红色文化的重视,我多次参与红色校史的相关研究工作,并在领导和同事的多次帮助下,将红色校史融入纲要课堂进行教学创新。
其二,作为从“校门”走进“校门”的跨学科思政课教师,我大部分的知识来源都是书本理论,相对缺乏实践历练,也就不能从实践中深刻感受思政课如何与社会紧密结合,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为了弥补这一短板,近三年来,多次积极主动参加学院和纲要教研室组织的各项红色文化调研活动,在实践中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并将自己在实践调研中的真实感受传播给学生,成为丰富教学的鲜活案例。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作为一名跨学科的思政课教师新兵,我有幸赶上这个最好的时代,遇上职业发展的这个良机,虽然举步维艰、如履薄冰,但仍常怀感恩、乐观自信。今后,我将继续向各位优秀的前辈同行们学习,以更高的要求、更饱满的热情、更认真的态度去做好每件事,讲好每堂课,讲好道理,站稳讲台,把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
(作者:吴玢 太阳集团1088vip)